高二历史选必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PT课件(共23张)

出处:老师板报网 时间:2023-06-18

高二历史选必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PT课件(共23张)1

高二历史选必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PT课件(共23张)2

高二历史选必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PT课件(共23张)3

高二历史选必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PT课件(共23张)4

高二历史选必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PT课件(共23张)5

高二历史选必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PT课件(共23张)6

高二历史选必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PT课件(共23张)7

高二历史选必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PT课件(共23张)8

高二历史选必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PT课件(共23张)9

高二历史选必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PT课件(共23张)10

《高二历史选必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PT课件(共23张)》是由用户上传到老师板报网,本为文库资料,大小为1.67 MB,总共有23页,格式为pptx。授权方式为VIP用户下载,成为老师板报网VIP用户马上下载此课件。文件完整,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 文库资料
  • 23页
  • 1.67 MB
  • VIP模板
  • pptx
  • 数字产品不支持退货
RegisteredresidenceSystemandGrassrootsGovernanceinAncientChina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课程标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第一部分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史记蒙恬列传》注:在特殊户籍中,有官吏的“宦籍”,官吏子弟的“弟子籍”,有爵者的爵籍,属于王族的“宗室籍”,属于贾人的“市籍”以及其他贱口的户籍等。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政府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吴钩《户籍上的中国》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需要后续政府进行重新编定。西晋短暂统一中国,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隋朝“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隋书·食货志》问题思考:阅读材料,思考隋朝面临怎样的问题?问题: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不符,或称年老或年幼,以避免租赋。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彻底清查户口,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从中检查隐漏户口,以解决诈老诈小的行为,即为“大索貌阅”……通过这一措施,新增成丁人数44.3万,新附人口164万。——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唐朝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管理更为严格。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宋朝宋代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主户作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张斌《宋代的户口管理探究》客户在唐代已普遍存在,宋代因“田制坏”而进一步增多。客户往往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也不在国家的赋税征收之列,且时有“滋扰乡里”甚至“啸聚山林”之患。宋政府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客户与主户均列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给予独立的户籍。——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到了宋代,封建王朝完全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同时也把佃农作为“客户”身份登入国家户籍,从而阻止了由于农民对地主的依附。——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分析》2006年版321页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籍”。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等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明朝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十年攒造黄册、以定赋役,核隐漏,清逃亡,法例甚详,具列于后。——《大明会典》卷二十人民之丁产事业,官府必有册;土田之鳞次栉比,乡里必有图。按图以稽荒熟,为某人见业则不可隐;按册以稽某家某户占田若干、坐落某处,则税不可逋。——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明朝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即户籍册与土地册互相补充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根据所学,概括我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趋势。趋势: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秦至唐朝不断强化(唐朝列入法治范围);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宋朝开始,土地﹑赋税与户籍开始分离;明清时期赋役与户籍进一步分离,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阅读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功能:征收赋役(主要);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第二部分(一)历代基层组织1.设置目的:征发赋役、维护社会稳定。2.组织特点: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3.发展概况•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乡里之外还有亭。•唐朝时期:乡里制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时期:里甲制度——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清朝时期:保甲制度——从城市到乡村,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0102030405里甲制到保甲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查看。保甲制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相互监督。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二)基层社会治理材料: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合作探究】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问题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第三部分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问题思考:阅读材料,思考历代进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脆弱性等特点,当自然灾害来临时,其首当其冲。因此,历代政府集中力量进行社会救济来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历代我国社会救济的具体表现。•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常平仓: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不仅使朝廷储藏粮食的大谷仓一太仓和甘泉仓都充满了粮食,而且边郡地方也仓廪充盈。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平抑粮食市场和巩固封建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对慈善都较为重视,不但恢复和发展了前朝的一些官办慈善机构,而且创设了一些新的官办慈善机构。养济院是在明代由官方倡设的抚恤孤老的慈善机构。该制度由朱元璋创设,并且终明一世,这种养济院在全国不断得到推广和普及,在兴盛时期达到了各州县都有一所,个别财力宽裕的州县则有两所。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公元前32年,汉成帝颁布的诏令中规定,老年夫妻无儿女供养者可获准经营酒类生意,并且一律免税。汉明帝还赋予老年人特权,宴会上颁发的王杖就是证明。王杖也称鸠杖,因手杖的顶端为斑鸠鸟的雕像得名。但是魏晋以后,寿星的手杖产生了变化,斑鸠的王杖换成了桃木手杖,其政治教化功能逐渐被削弱。据说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过去象征特权的王杖,成了寿星手中祛病强身的长寿吉祥物。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汉以来沿袭的国家祭祀寿星制度。寿星被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从此大跨步进入民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1981年甘肃武威发现一批汉朝竹简,上面记载了若干刑事案件,第一桩说的是汝南平民王姓男子殴打持杖老人,后来被判斩首弃市。第二桩说的是一位汉朝乡级的基层小官,因一位持杖老人有触犯法律的嫌疑,便擅自扣留老人,虽然没有殴打行为结果也被处以极刑,斩首示众。【合作探究】明清社仓材料: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现官吏侵吞舞弊行为。然社仓完全由民间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士绅和富户的良德与努力。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社仓发展较好,反之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清朝社仓,分成乡村设立的社仓和市镇设立的义仓两种。最初管理均由民间公举本乡有名望之人负责。“春日借贷,秋收偿还,每石取息一斗”。岁底,州县衙门稽查社仓的收储,具报朝廷。清代的社仓以“借贷取息”来维系社、义仓的运行,“春借秋还”,则给百姓以巨大压力。后来朝廷又令地方官府经理社、义仓。如此,社、义仓的管理经营成为地方官员的职责,社、义仓也渐为州县官府所用,而与百姓的实际之需相去甚远。——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社仓的发展趋势趋势:分类越来越细;救济的方式发生变化,从取之于富到借贷取息,从民间自办到地方政府不断加强管理,再到政府直接经营;地区发展依然不平衡材料: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现官吏侵吞舞弊行为。然社仓完全由民间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士绅和富户的良德与努力。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社仓发展较好,反之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清朝社仓,分成乡村设立的社仓和市镇设立的义仓两种。最初管理均由民间公举本乡有名望之人负责。“春日借贷,秋收偿还,每石取息一斗”。岁底,州县衙门稽查社仓的收储,具报朝廷。清代的社仓以“借贷取息”来维系社、义仓的运行,“春借秋还”,则给百姓以巨大压力。后来朝廷又令地方官府经理社、义仓。如此,社、义仓的管理经营成为地方官员的职责,社、义仓也渐为州县官府所用,而与百姓的实际之需相去甚远。——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社仓的影响影响:1.积极:①一定程度上起到救济灾民,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②发挥了地方乡绅参与救济的积极性;③为后世的荒政建设提供借鉴;2.消极:一定程度上导致地方官的腐败行为;【合作探究】明清社仓即学即练1.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唐律·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B.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2.根据汉朝户籍制度的要求,每年八月都要举行户口调查,各地须“案户比民”,百姓无论老幼都得到县城集合,接受官吏的查验,以“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这一举措()A.旨在增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B.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是政府掌握民力的重要途径D.配合了郡国并行制的实施DC即学即练3.明清时期,当乡约与圣谕结合时,乡约就变了味,其主体不再是民众而是国家,“官僚的介入,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虽然增强了其约束力量,却是乡约走向异化的开始”。乡约走向“异化”主要是指()A.尊祖聚族意义的消失B.民间自治精神的偏离C.家国一体特征的削弱D.基层教化功能的剥离4.范仲淹建立的义庄,置义宅一所,供贫因族人居住,义宅内设有义学,定义庄规矩十三条置于祠堂之侧。朝廷认为“义庄义学有补世教,申饬攸司,禁治烦扰,常加优恤”。这说明义庄()A.成为了社会救济的主要力量B.体现了士大夫社会责任感C.维持了宗族内部的血缘纯正D.弱化了封建政府的权威性BBTHEEND感谢聆听
返回首页
X